Mira 寫:自己覺得,心理的影響太大。也因為聽覺記憶力有限,相對錯覺可能性也越高。
心理作用 +1

TMNEXT 寫:SSRC 的原作者 Shibata 倒是沒有建議該如何使用,
將 SSRC 移植到 foobar2000 的 peter 則是非常標準的工程師,
所以他不建議你多做無謂的升頻,因為以訊號的觀點來說,
升頻這個動作是有損失的。
peter 是非常理性思考的人,所以後來 PPHS 在測試上大致都能到達 SSRC 的水準,
速度又更快,peter 就把 SSRC 整個從 foobar2000 拿掉了,
現在的 SSRC 是日本人繼續撰寫的。
我一直覺得有趣的是,在電腦上聽音樂的 audiophile 大部分用 foobar2000,
有一種說法認為 foobar2000 的音質較好,
但是寫這個軟體的 peter 則壓根底不相信有這種事,
這樣跟他說他還會嗤之以鼻![]()
這是不是這個世界上很荒謬的一件事
A technique known as oversampling is commonly used in audio conversion, especially audio output. The idea is to use a higher intermediate digital sample rate, so that a nearly-ideal digital filter can sharply cut off aliasing near the original low Nyquist frequency, while a much simpler analog filter can stop frequencies above the new higher Nyquist frequency.
The purpose of oversampling is to relax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anti-aliasing filter, or to further reduce the aliasing. Since the final anti-aliasing filter is analog, oversampling allows for the filter to be cheaper because the requirements are not as stringent, and also allows the anti-aliasing filter to have a smoother frequency response, and thus a less complex phase response.
weiliya 寫:升頻這個動作獨立來看是對訊號有損失是沒錯,
但對整個系統來說卻不見得,
有興趣翻翻一些大學或研究所DSP的用書,
他會告訴你為何一些dac要做升頻的動作,
oversampling filter => 中間處理 => analog filter,
oversampling filter可以讓後來的analog filter好做很多,
我們設計的是一個系統,元件之間不一定是互相獨立的,
比較的結果變成了oversampling filter + analog filter(升頻訊號) vs analog filter (原訊號)
工程很多時候本來就是在很多因素中作Trade off
升頻不是只為了得到聲音效果的變化
TMNEXT 寫:weiliya 寫:升頻這個動作獨立來看是對訊號有損失是沒錯,
但對整個系統來說卻不見得,
有興趣翻翻一些大學或研究所DSP的用書,
他會告訴你為何一些dac要做升頻的動作,
oversampling filter => 中間處理 => analog filter,
oversampling filter可以讓後來的analog filter好做很多,
我們設計的是一個系統,元件之間不一定是互相獨立的,
比較的結果變成了oversampling filter + analog filter(升頻訊號) vs analog filter (原訊號)
工程很多時候本來就是在很多因素中作Trade off
升頻不是只為了得到聲音效果的變化
我想 peter 的意思是軟體即時的 SRC 品質很難做得非常好,
所以他的想法是播放軟體越少處理越好,
保持原封不動的訊號交給後端的 DAC 去處理就好。
就像他本來根本沒有做軟體的音量控制,
只有很難操作調整的 pre-amp 設定,
後來因為太多使用者抱怨,
他才在 DSP 裡面加入音量控制這個「效果」,
從這個地方我們大概就可以了解 peter 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了![]()
不過 SSRC 的運算品質我覺得已經相當好了,現在電腦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,
不一定軟體運算的品質就不好,所以隨著時代的變化,有一些觀念可能也要跟著修正。
另一個可能我前面說得不太清楚有點誤會,
我說像 DAC64 或者一些 CDP 使用升頻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聲音變化效果,
這裡不是指 DAC 內部所使用的 oversampling 填 0 的升頻,
DAC 內部的升頻是因為升頻後鏡像可以移到更高頻的位置,
使得類比低通濾波的設計可以比較溫和,
不會有嚴重的 phase distortion 等等的缺陷。
而至於 DAC64 或者 CDP 升頻的作法,那真的是另用 DSP 來做 upsampling 的計算,
不是填 0 這樣簡單的處理。
這些硬體無視 DAC 晶片內部自己的 oversampling,
另外用 DSP 做升頻,就像我們另外用電腦軟體做升頻一樣,
這個作法會帶來一部份調音的效果,我想這也是廠商的目的之一。
譬如說像 DENON 的 Advanced AL24 processing,
它的升頻到 24bit/192KHz 之後,聲音會產生特殊的變化,
我們將它輸出的訊號頻譜錄下來,會發現它的訊號已經超過 CD 22KHz 的界線,
而且多出來的訊號看起來並不是雜訊,而是樂音的倍音
下圖是 SACD 層的輸出訊號,由於原始母帶只有 44.1KHz,
所以我們看到 SACD 的頻譜訊號也沒有超過 22KHz,
高頻隆起的雜訊是 SACD 的 1-bit noise shaper 推上去的雜訊
lovesho19 寫:問一下上面是SACD的中DSD訊號嗎?? 還是單指SACD中CD層的訊息??
TMNEXT 寫:lovesho19 寫:問一下上面是SACD的中DSD訊號嗎?? 還是單指SACD中CD層的訊息??
是 DSD 層的訊號,因為母帶也只有 44.1KHz,所以沒有 22KHz 以上的高頻,
高頻隆起的雜訊是 DSD 使用的 noise shaping 的雜訊,這是最明顯的 SACD 的特徵。
以在音樂討論區前提過 DSD128/DSD64/DXD 的錄音差異,
最大的特徵就是高頻雜訊的位置和雜訊量的多寡,
例如下圖用 Korg MR-1000 錄音的比較圖
DSD128=5.6MHz, DSD64=2.8MHz,MR-1000 沒有 DXD 的錄音能力
頻寬
Noise Shaping
THD
所以大家也可以自己測一下買回來的 SACD 到底母帶有沒有用 DSD 錄音
TMNEXT 寫:lovesho19 寫:問一下上面是SACD的中DSD訊號嗎?? 還是單指SACD中CD層的訊息??
是 DSD 層的訊號,因為母帶也只有 44.1KHz,所以沒有 22KHz 以上的高頻,
高頻隆起的雜訊是 DSD 使用的 noise shaping 的雜訊,這是最明顯的 SACD 的特徵。
以前在音樂討論區提過 DSD128/DSD64/DXD 的錄音差異,
最大的特徵就是高頻雜訊的位置和雜訊量的多寡,
例如下圖用 Korg MR-1000 錄音的比較圖
DSD128=5.6MHz, DSD64=2.8MHz,MR-1000 沒有 DXD 的錄音能力
頻寬
Noise Shaping
THD
所以大家也可以自己測一下買回來的 SACD 到底母帶有沒有用 DSD 錄音
TMNEXT 寫:lovesho19 寫:@_@ 喔 要用什麼軟體測呢?? 可是放入PC光碟機中抓到的是SACD層資訊還是CD層??
用錄音軟體把 SACDP 輸出的類比訊號錄下來,再用分析軟體分析就可以了。
目前好像沒有 SACD 的 PC 光碟機,所以一般 PC 光碟機看到的都是 CD 層。
上面那個圖是朋友的,SACD 是哪一片我忘了,不過雖然頻譜長這樣,但是聽起來很好聽喔
Mira 寫:自己不甚了解 weiliya 所提到的部分知識。以一些觀點來推論。
不談系統本身。音效卡能正確輸出訊號,使用 SSRC 無疑是會增加失真、諧波失真的。雖然部份失真在人耳聽覺以外的高頻地帶,但這些失真能量會波及聽覺以內的頻率,而且會加入本來沒有的極高頻噪音、雜訊。
做 oversampling 就是為了把噪音、雜訊集中在人耳聽不到範圍裡,藉以把人耳聽到的部分的音質提升,軟體升頻製造噪音、失真,再藉由硬體來消除,訊號還原上,不是多此一舉嗎?
真要這麼做的話(調音),用 EQ 或許更實際?
而 9632 那篇文章,自己看了一下,覺得整篇文下來心理成分太重了。看了文章,別人說很好,心理上受到「暗示」,難免會產生心理作用。聽充其量只可以反映個人喜好,個人喜好的東西不適宜用來建議他人,除非能讓別人聽過,而且是在嚴謹的情況下進行。而看文章的人,也應該評估自己的環境,是否真的適合用那些設定,而不是一昧套用→確定,然後以訛傳訛。
weiliya 寫:TMNEXT 寫:所以大家也可以自己測一下買回來的 SACD 到底母帶有沒有用 DSD 錄音
在我的認知上,
母帶有沒有用DSD跟noise shaping沒有必然關係,
noise shaping是電路造成的,delta sigma的電路有這種特性,
那回溯電路的Z轉換的頻率響應就是如此,
主要是你的sacd如果存的是dsd就會這樣,
所以如果母帶是24/96經過處理存成dsd也會這樣
261455 寫:硬體:
當然一定要設定send card out
ASIO 最佳化 2ms 會爆音是正常的!!
進入"工作管理員" 處理程序 找到foobar2000.exe
用右鍵將foobar2000.exe 的cpu優先順序調到"及時"
可大幅提高ASIO延遲極限 在ASIO設定頁中按EDIT按CONFIG可選擇ASIO延遲時間
我的系統可以到4ms不爆音 3ms切換程式會爆一下 2ms幾乎不會爆
我是用老P4更快的電腦應該可以更短
output buffer 調到最小 100ms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Google [Bot] 和 113 位訪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