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開箱】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
![文章 文章](./styles/skyblue/imageset/icon_post_target.gif)
前言:
接地一直是電源處理重要的一環,接地種類相當多種,
其中又以信號接地是大家最常接觸討論的,
還記的當年我系統構建沒有很完善時,
朋友帶了他的農夫小銀地盒和銀地線,
來我家和我切磋交流,當時我覺得接地的提升很有限,
但花費卻不低,在當時也玩過學長的地盒,
只覺得這是玩具,提昇不大,
直到最近幾個月購入地盒,和朋友交流、討論、切磋之後,
對地盒的印象才有了大改觀,
希望能夠在此拋磚引玉,和大家多多討論。
地盒:
市面上的地盒百百種,我自己比較常接觸到的是農夫的地盒,
和朋友討論、比較過一些地盒後,
我們都選擇購入農夫地盒,
農夫地盒的聲音質感和細膩度我們相當喜歡。
農夫地盒有分為幾個等級
普通版地盒Tellus、普通版小地盒Minimus
銀版地盒Silver Tellus、銀版小地盒Silver Minimus
奧林帕斯地盒Olympus Tellus、奧林帕斯小地盒Olympus Minimus
以上這是一般作為使用的地盒
在使用地盒幫器材接地時,
器材最好要分開,電源、數位、類比,
三者都要分開接地,雜訊才不會互相干擾,
汙染其他的器材,聲音才會更純淨。
因此農夫就推出了Poseidon地盒,
裡面剛好是三個Olympus Minimus,來幫助玩家搭配使用。
另外地盒也有串接的玩法,幫地盒接地,增加地盒容量,
所以農夫也推出了兩款增壓地盒,分別是
亞特蘭提斯地盒Atlantis Tellus
亞特蘭提斯小地盒Atlantis Minimus
最近剛好遇到亞特蘭提斯小地(以下簡稱小亞特)盒偷偷改款,
可以當一般正常的地盒來使用,就入手來玩看看了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vBXCOQh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ftpeOFq.jpg)
外觀簡單拍一下照片,兩個地盒外觀差異不大,
最大的差異是小亞特後面是銀柱接地,小銀是桐柱,
關於農夫的地盒,先前和朋友討論比較過,
地盒最入門還是要選擇銀版的較好,
不管是聲音的質感、細膩度、活生感、音色,
銀版地盒比銅版好上不少,即使是有大銅的預算,
買兩個小銀地盒來使用,都會好上不少。
小亞特和小銀相比,音色的差異相當明顯,
小亞特的音色非常高貴、細膩,聲音的密度比小銀高上不少,
乍聽之下,會覺得小銀好像缺少了什麼,
在以往地盒pk時,音色、細膩度、寬鬆感這都是小銀的強項,
只不過在小亞特面前,小銀卻顯得黯然失色。
以現在小銀的價格來看,我認為小銀地盒值得購入,
來做為第一個地盒使用。
地線:
說到了地盒,不得不提連接器材和地盒最重要的地線,
在反覆聆聽討論之下,我認為地線的重要性高於地盒,
當一個好的地盒,搭配上一個不佳的地線,
很有可能會衰聲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O92EuIz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m9hIW5O.jpg)
這次評比的地線有7條,不過有一條沒拍到,
當時插在系統上就忘了拆下來拍照...
有康斯坦丁YY地線、農夫銀YY地線、農夫銀YY地線(Q99)
農夫銀USB地線、農夫銀3.5地線、阿波羅3.5地線(Q199)
最後是買亞特蘭提斯地盒送的亞特蘭提斯地線短地線。
一開始先對比YY地線,YY地線可以接的地方有相當多,
隔離變壓器、器材、甚至是一部分的耳機線,
在我家裡測試到最後的結果,拿來鎖在CAT的PCIE上方,
提升是最大的,電腦的雜訊相當多,
不管是用USB接地、YY接地、RJ45接地,提升顯著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CND9jgL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6NUhgAh.jpg)
測試的時候,地盒都是使用小銀地盒來做參照,
一個地盒只上上一條地線,這樣來做比較。
康斯坦丁地線YY:
康斯坦丁地線的聲音非常的飽滿、寬鬆,
一接上CAT,整體聲音的寧靜感提升不少,
聲音保有農夫家的韻味,我認為這條地線的CP值相當高。
銀地線YY:
康斯坦丁是雙股銅的設計,挑戰者地線是銅鍍銀線,
銀地線材質就改成雙股銀了,之後再上去都是銀線,
我自己對導體材質沒有注重,
我認為除了導體,還有很多影響聲音的關鍵。
銀地線一上系統,聲音的質感和細膩度,提升相當多,
音色和康斯坦丁地線也不太一樣,
銀地線音色比較甜,聲音比較明亮,音場大上不少,
甚至低頻的下潛和質感和康斯坦丁相比都好上不少。
另外地線QBT的提升也相當顯著,銀地線Q99對比沒Q,
頻寬拉大,音場和三頻的延伸比沒Q的更好。
銀地線USB:
USB接地,可以直接把主機板的雜訊導出,
作為CAT的使用,相當重要,另外也有RJ45的接地,
也和USB接地一樣,把主機板雜訊導出,
RJ45銀地線剛好朋友在使用,我沒有機會借到,
只能比較USB銀地線和YY銀地線的差異。
USB地線可以接在USB3.0和USB2.0的插槽上,
我自己的CAT把USB3.0關掉了,不過接上地線,
聲音還是提升相當多,
測試的結果是USB地線接在USB3.0插槽更好。
CAT沒有接地,上第一條地線的提升最大,
不管是YY地線或是USB地線,第二條提升也相當大,
不過我認為第一條地線還是大過第二條地線,
每個人的系統都不太一樣,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家訪,
他把USB地線接在USB卡上面,聲音的提升讓我們都驚呆了,
原本的系統聽HE1000高頻毛躁,聲音刺耳,
接地之後完全改善這問題,
朋友笑說系統接地,連本質都改變了,而不只是錦上添花。
銀地線3.5:
阿波羅地線3.5: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pKopEn5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1of5bEM.jpg)
農夫的產品都會預留一個3.5的接地孔,
不管是線材、或是沙包墊材,這時候3.5的地線就相當重要了。
我主要是把3.5地線接在阿波羅USB線上面,來做比較,
阿波羅地線和銀地線相比,聲音的質感更好,
音色也稍微不同,阿波羅地線聲音比較圓潤、通透,
阿波羅地線聽起來音場更大,聲音的延伸更好。
USB線的提升就如此顯著,
我相信農夫耳機線接地的提升應該更多,甚至是沙包接地。
亞特蘭提斯地線YY:
這一條YY地線是買亞特蘭提斯大地盒附贈的,
長度比較短,聲音較正常版差,
但是一接上去,還是讓我相當驚艷,
亞特蘭提斯地線的聲音非常綿密,聲音的完整度相當高,
聲音通透,質感非常好,高低頻的延伸,聲音的結像,
和前面的YY地線相比,完全是等級的差距,
即使兩條銀地線,聲音也沒辦法和一條亞特蘭提斯地線相比。
心得:
接觸系統接地這一塊之後,我了解到接地的學問相當的大,
不一樣的系統,所表現的不盡相同,
之前家訪,朋友的系統上了熱狗地盒,聲音嚴重衰聲,
也有同好地盒用農夫大銀地盒,但是他的自製地線會吃細節,
接地之後聲音反而比沒接地還要差,
我自己系統做嘗試,發現CAT的接地是最有感的,
其次是隔變和USB線,地線等級的好壞很相當重要,
一個好的地盒如果地線等級太差,會衰聲也是常發生的事。
此外,系統接地和電源處理,我認為要一起進行,
當電源越乾淨,系統越敏感,接地的提升就越大,
我自己系統除了雙插座取電雙隔變之外,
主動式電源淨化MiniQ、QNR也都在系統上面,
系統的提升才會好還會更好。
最後像是地盒的串接、地盒的墊材處理等等的,
這都是可以在做嘗試和調整的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tAFnJIH.jpg)
最後附上一張目前的系統圖,請多多指教。
接地一直是電源處理重要的一環,接地種類相當多種,
其中又以信號接地是大家最常接觸討論的,
還記的當年我系統構建沒有很完善時,
朋友帶了他的農夫小銀地盒和銀地線,
來我家和我切磋交流,當時我覺得接地的提升很有限,
但花費卻不低,在當時也玩過學長的地盒,
只覺得這是玩具,提昇不大,
直到最近幾個月購入地盒,和朋友交流、討論、切磋之後,
對地盒的印象才有了大改觀,
希望能夠在此拋磚引玉,和大家多多討論。
地盒:
市面上的地盒百百種,我自己比較常接觸到的是農夫的地盒,
和朋友討論、比較過一些地盒後,
我們都選擇購入農夫地盒,
農夫地盒的聲音質感和細膩度我們相當喜歡。
農夫地盒有分為幾個等級
普通版地盒Tellus、普通版小地盒Minimus
銀版地盒Silver Tellus、銀版小地盒Silver Minimus
奧林帕斯地盒Olympus Tellus、奧林帕斯小地盒Olympus Minimus
以上這是一般作為使用的地盒
在使用地盒幫器材接地時,
器材最好要分開,電源、數位、類比,
三者都要分開接地,雜訊才不會互相干擾,
汙染其他的器材,聲音才會更純淨。
因此農夫就推出了Poseidon地盒,
裡面剛好是三個Olympus Minimus,來幫助玩家搭配使用。
另外地盒也有串接的玩法,幫地盒接地,增加地盒容量,
所以農夫也推出了兩款增壓地盒,分別是
亞特蘭提斯地盒Atlantis Tellus
亞特蘭提斯小地盒Atlantis Minimus
最近剛好遇到亞特蘭提斯小地(以下簡稱小亞特)盒偷偷改款,
可以當一般正常的地盒來使用,就入手來玩看看了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vBXCOQh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ftpeOFq.jpg)
外觀簡單拍一下照片,兩個地盒外觀差異不大,
最大的差異是小亞特後面是銀柱接地,小銀是桐柱,
關於農夫的地盒,先前和朋友討論比較過,
地盒最入門還是要選擇銀版的較好,
不管是聲音的質感、細膩度、活生感、音色,
銀版地盒比銅版好上不少,即使是有大銅的預算,
買兩個小銀地盒來使用,都會好上不少。
小亞特和小銀相比,音色的差異相當明顯,
小亞特的音色非常高貴、細膩,聲音的密度比小銀高上不少,
乍聽之下,會覺得小銀好像缺少了什麼,
在以往地盒pk時,音色、細膩度、寬鬆感這都是小銀的強項,
只不過在小亞特面前,小銀卻顯得黯然失色。
以現在小銀的價格來看,我認為小銀地盒值得購入,
來做為第一個地盒使用。
地線:
說到了地盒,不得不提連接器材和地盒最重要的地線,
在反覆聆聽討論之下,我認為地線的重要性高於地盒,
當一個好的地盒,搭配上一個不佳的地線,
很有可能會衰聲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O92EuIz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m9hIW5O.jpg)
這次評比的地線有7條,不過有一條沒拍到,
當時插在系統上就忘了拆下來拍照...
有康斯坦丁YY地線、農夫銀YY地線、農夫銀YY地線(Q99)
農夫銀USB地線、農夫銀3.5地線、阿波羅3.5地線(Q199)
最後是買亞特蘭提斯地盒送的亞特蘭提斯地線短地線。
一開始先對比YY地線,YY地線可以接的地方有相當多,
隔離變壓器、器材、甚至是一部分的耳機線,
在我家裡測試到最後的結果,拿來鎖在CAT的PCIE上方,
提升是最大的,電腦的雜訊相當多,
不管是用USB接地、YY接地、RJ45接地,提升顯著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CND9jgL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6NUhgAh.jpg)
測試的時候,地盒都是使用小銀地盒來做參照,
一個地盒只上上一條地線,這樣來做比較。
康斯坦丁地線YY:
康斯坦丁地線的聲音非常的飽滿、寬鬆,
一接上CAT,整體聲音的寧靜感提升不少,
聲音保有農夫家的韻味,我認為這條地線的CP值相當高。
銀地線YY:
康斯坦丁是雙股銅的設計,挑戰者地線是銅鍍銀線,
銀地線材質就改成雙股銀了,之後再上去都是銀線,
我自己對導體材質沒有注重,
我認為除了導體,還有很多影響聲音的關鍵。
銀地線一上系統,聲音的質感和細膩度,提升相當多,
音色和康斯坦丁地線也不太一樣,
銀地線音色比較甜,聲音比較明亮,音場大上不少,
甚至低頻的下潛和質感和康斯坦丁相比都好上不少。
另外地線QBT的提升也相當顯著,銀地線Q99對比沒Q,
頻寬拉大,音場和三頻的延伸比沒Q的更好。
銀地線USB:
USB接地,可以直接把主機板的雜訊導出,
作為CAT的使用,相當重要,另外也有RJ45的接地,
也和USB接地一樣,把主機板雜訊導出,
RJ45銀地線剛好朋友在使用,我沒有機會借到,
只能比較USB銀地線和YY銀地線的差異。
USB地線可以接在USB3.0和USB2.0的插槽上,
我自己的CAT把USB3.0關掉了,不過接上地線,
聲音還是提升相當多,
測試的結果是USB地線接在USB3.0插槽更好。
CAT沒有接地,上第一條地線的提升最大,
不管是YY地線或是USB地線,第二條提升也相當大,
不過我認為第一條地線還是大過第二條地線,
每個人的系統都不太一樣,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家訪,
他把USB地線接在USB卡上面,聲音的提升讓我們都驚呆了,
原本的系統聽HE1000高頻毛躁,聲音刺耳,
接地之後完全改善這問題,
朋友笑說系統接地,連本質都改變了,而不只是錦上添花。
銀地線3.5:
阿波羅地線3.5: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pKopEn5.jpg)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1of5bEM.jpg)
農夫的產品都會預留一個3.5的接地孔,
不管是線材、或是沙包墊材,這時候3.5的地線就相當重要了。
我主要是把3.5地線接在阿波羅USB線上面,來做比較,
阿波羅地線和銀地線相比,聲音的質感更好,
音色也稍微不同,阿波羅地線聲音比較圓潤、通透,
阿波羅地線聽起來音場更大,聲音的延伸更好。
USB線的提升就如此顯著,
我相信農夫耳機線接地的提升應該更多,甚至是沙包接地。
亞特蘭提斯地線YY:
這一條YY地線是買亞特蘭提斯大地盒附贈的,
長度比較短,聲音較正常版差,
但是一接上去,還是讓我相當驚艷,
亞特蘭提斯地線的聲音非常綿密,聲音的完整度相當高,
聲音通透,質感非常好,高低頻的延伸,聲音的結像,
和前面的YY地線相比,完全是等級的差距,
即使兩條銀地線,聲音也沒辦法和一條亞特蘭提斯地線相比。
心得:
接觸系統接地這一塊之後,我了解到接地的學問相當的大,
不一樣的系統,所表現的不盡相同,
之前家訪,朋友的系統上了熱狗地盒,聲音嚴重衰聲,
也有同好地盒用農夫大銀地盒,但是他的自製地線會吃細節,
接地之後聲音反而比沒接地還要差,
我自己系統做嘗試,發現CAT的接地是最有感的,
其次是隔變和USB線,地線等級的好壞很相當重要,
一個好的地盒如果地線等級太差,會衰聲也是常發生的事。
此外,系統接地和電源處理,我認為要一起進行,
當電源越乾淨,系統越敏感,接地的提升就越大,
我自己系統除了雙插座取電雙隔變之外,
主動式電源淨化MiniQ、QNR也都在系統上面,
系統的提升才會好還會更好。
最後像是地盒的串接、地盒的墊材處理等等的,
這都是可以在做嘗試和調整的。
![圖檔](http://i.imgur.com/tAFnJIH.jpg)
最後附上一張目前的系統圖,請多多指教。